今天要來介紹這台我最愛的日本RF機 "Konica IIIA".

文章標籤

jonathankao19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底片式微, 攝影早已進入數位的時代.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還要用底片相機拍照?

文章標籤

jonathankao19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Jupiter-12, 前蘇聯仿蔡司Biogon 35mm f/2.8的一顆鏡頭.
鏡組的部分仿的一模一樣,可以說比現在Zeiss自己出的ZM Biogon鏡頭還要更貼近原本經典的Biogon對稱式設計.
巨大的後鏡組加上圓弧突出的末鏡片, 看起來就像是將要突破表面張力溢出來似的.
又被稱為俄羅斯的眼淚! 

(圖片來自flickr)

Jupiter-12價格便宜,成像不差, L39版本又能輕易轉接在M機上用,老早就想買一顆.
最近在沒屋頂看到有人在賣,不貴就標下來了.

拿到鏡頭發現品像還真差,舊舊髒髒的,上面還有不少刮痕.
更奇怪的是鏡身還包覆著一層黃黃的臘狀物,大概是之前的owner有幫他打臘吧

身為外貿協會的我怎能容許這樣的狀況呢!
隱藏已久的DIY血液又開始沸騰了

在網路上稍微survey了有關金屬拋光的資訊後,就從網路上訂購了這些工具:


由右到左依序是:
3M 拋光輪
小電鑽(用來裝拋光輪)
金屬拋光青土
Autosol金屬亮光膏

開工了!
先把鏡頭前端用紙膠帶保護起來以免入塵

最開始上陣的是3M拋光輪,
這些五顏六色長的像蒲公英花的小輪有著類似砂紙的功能
接到小電鑽上就能快速旋轉拋光.
拖把狀的布邊又能夠深入各種形狀和縫隙,
使用起來很方便又有效率
每種顏色有著顆粒大小不同的堅硬礦砂
依序從最粗拋到最細就能達到最佳效果.

首先從最粗的黃色開始,整顆拋過一遍,包括前端和後端的刻紋部分
下圖是拋過後的狀況,可以看到黃黃的臘都不見了,原本的刮痕也都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拋光留下的粗條紋.
很棒的是,前後刻紋原本有很多髒汙,如果要一個一個清根本是曠日廢時,
但是拋光後都不見了!


100%檢視


接下來是酒紅色,
拋光後可以發現拋光紋變細了,整個有金屬霧面的感覺


100%檢視


再來是藍色,
光澤開始浮現囉


100檢視


第四階段是桃紅色,
光澤更上一層樓


100%檢視


第五階段是橘色,
拋光完已經呈現亮面的細髮絲紋


100%檢視


最後是綠色,
來看一下成果, 有閃亮嗎?


100%檢視


還沒結束呢,接下來出場的是拋光青土,
塗在棉棒上, 再用小電鑽整個拋過一遍
結果又變得更亮囉


100%檢視


眼尖的大大應該有發現,因為使用青土時施力的不均勻,導致光澤變得有些紊亂.
幸好還有最後的殺手鐧 "Autosol金屬亮光膏" 
用軟布跟適量亮光膏仔細的將鏡頭擦過一遍,
整個拋光過程就完成囉


100%檢視


跟最初的樣子比起來是不是煥然一新呢?

裝到我的Leica M6銀機上感覺也很搭!




總工作時數: 3小時.
總算擦亮了這顆俄羅斯的眼淚

 

文章標籤

jonathankao19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ontax T,
Contax高階小相機T系列的一代機.
也是Contax T2/T3的老大哥.
與Olympus XA並列最小的聯動測距相機.
堪稱一代經典.
小弟有幸從網路上以超實惠的價格購得兩台Contax T.
其中一台是零件機, 過片卡死.
我把鏡頭拆下來轉接到M43上,詳細請參考分享:
轉接Contax T鏡頭到E-P1

另外一台功能完好,但是品像蠻糟糕的



心裡想乾脆發揮DIY的精神來將他重新烤漆好了.
問題來了, 該用甚麼顏色呢?
銀色當然是首選, 但是怎樣也不可能達到原機電鍍的水準,也不夠特別.
黑色, Contax T也有出黑色限量版本的

不如一不做二不休把他噴成白色好了, 這樣應該就夠特別了吧
開始動手吧,
首先, 將原本的電鍍漆用砂紙刮除


接下來, 將不想上漆的地方貼上紙膠帶


接下來就要噴漆囉, 我用的是家樂福就可以買到的汽車冷烤漆
就噴成跟我老媽那台老Toyota一樣的白色好啦


先用白色噴上三層(每一層等全乾後再噴下一層)
接著再噴上亮光金油.
等全乾之後, 撕掉紙膠帶, 
最後再將橡膠手把黏上並且寫上紅色Contax字樣就完成囉







Contax T甚麼都好, 就是不太好拿,
當初Porsche design為了一體成型,
把相機上的橡膠把手設計的非常薄,
拿起來的手感簡直就像是用捏的一樣.
於是我又突發奇想,
利用零件機的外殼幫這台T做個木製手把好了

先到網路上買了一塊紫檀木塊
然後用鋼鋸將他鋸成適當的大小


看似簡單但是過程卻是極其艱辛.
原因是紫檀木的硬度奇高, 加工十分困難
但是頭洗一半了只好硬著頭皮做下去

接下來利用五金行買的廉價工具
將木塊切割, 打磨成手把的形狀


再來依序用粗砂紙, 細砂紙將木把手拋光.
黏合上外殼就完成囉


裝上相機本體看看




光澤相當不錯呢!


鏡頭伸出的樣子


由於刻意加大厚度, 並且在背面依造我自己大拇指的形狀刻出了凹槽
因此握感比原本的橡膠手把大大提升







都已經花費了這麼多心血,
就順便開箱一條B.V.的手腕帶來搭配我的Contax T吧




最後和小老弟Contax T3合照一張


不能免俗地, Mobile01的傳統也要來一發


DIY完成以後來看實拍照吧

 

jonathankao19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從上次把Olympus 35S的42 1.8 G.Zuiko鏡頭移植到E-P1上之後,
(詳見: http://5i01.com/topicdetail.php?f=557&t=1671690&last=21200303)
一直尋尋覓覓著下一個犧牲品.
餅乾鏡一直是Olympus鏡頭的一個特色,
這一次就來找一顆餅乾鏡好了, 說餅乾鏡還有誰比XA上面的F.Zuiko 35 2.8還要薄的呢?
想著想著, 就從防潮箱中把我的Olymups XA給拿了出來....

放心吧,你表現這麼好,我不會把你大卸八塊的..狂笑

於是乎從網拍上標下了一台XA故障零件機,
經過一翻粗殘的手術之後, 取下了他的鏡頭
請大家瞻仰一下這位烈士的遺體:


他的犧牲是值得的, 因為在接上了事先準備好的C-mount to M43轉接環之後,
這棵經典的Olympus XA F.Zuiko鏡頭重生了歡呼




請大家不要太在意外圈上的Canon字樣, 這只是用來裝飾並且遮住鏡頭的機械部位
零件來自另一位烈士, Canon QL-17 (關於他的故事以後再跟各位報告了)

這棵XA F.Zuiko to M43到底有多薄呢?
答案是僅僅只有2cm厚!!


跟M43最輕巧的餅乾鏡Olympus 17mm/2.8擺在一起就知道他有多薄了,
堪稱是餅乾鏡中的餅乾鏡


接在E-P1上的樣子


這種厚度真的可以輕鬆的擺進口袋裡了


大家應該很好奇那根突出在鏡頭外面的桿子是什麼


那是調整光圈的裝置, 原本XA的光圈是上下扳動調整的, 
但是小弟在打磨鏡頭時一不小心把脆弱的光圈調整機構給破壞了,
於是將它改裝成連桿, 向外抽可以放大光圈, 向內壓可以縮小光圈
光圈也變成無段式的

對焦的方式則是跟原本XA類似, 
透過扳動內圈下方的桿子來調整.
這根桿子也是從XA鏡頭的另一個零件上移植過來的.

拍攝的效果光圈全開的情況底下銳利度不是很好,
比不上上次的35S鏡頭
縮了光圈之後就好很多
抗耀光和對比則是要比35S的鏡頭好.

個人覺得這棵鏡頭最大的優點除了薄以外
就是裝在E-P1上還是和XA一樣可以輕易的使用泛焦來拍攝
以下是使用這棵鏡頭在新竹南寮漁港 拍攝的照片,
幾乎全程用泛焦的方式拍攝
不需要對焦好輕鬆


















感謝賞圖...
希望大家多分享這類取鏡文01


文章標籤

jonathankao19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